發表文章

好好照顧您~~照顧爸媽的10大迷思?

圖片
我們常說:「在父母眼中,不管幾歲,小孩永遠都是小孩。」就算父母打算一輩子照顧自己的孩子,但他們終究會老,不久後就會變成「被照顧的人」。但是身為照顧者的子女,常常會有來自身邊很多人的一些建議,可是常常是一些大家對照顧老年人的不正確想法,哪些是常見的呢? 照顧爸媽的10大迷思: 01:為爸媽烹調食物時,一定要「軟糊糊」 02:爸媽有多重慢性病時,一天吃十幾顆藥無法避免 03:爸媽怕三高,什麼都不敢吃,我們應該要好好配合 04:跟年老的爸媽說話,就是要大聲點 05:爸媽忘東忘西,是得了失智症 06:爸媽走路愈來愈緩慢,我們無需擔心 07:爸媽不想動,是得了憂鬱症 08:吃骨力(葡萄糖胺),可以預防骨質疏鬆 09:爸媽愛吃健康食品,無傷大雅 10:爸媽多吃銀杏,可以預防失智 以上摘自:好好照顧您/作者:詹鼎正

照顧爸媽的14項困擾,你有幾項困擾?

圖片
經歷過照顧媽媽晚期時生活的我,看到這篇文章,真的心有所感,目前正在經歷照顧長輩的所有子女們,有哪些是困擾你的呢? 照顧爸媽的14項困擾: 01:偷偷吃電台的藥 02:很會忍痛,明明不舒服,卻拒絕看醫師 03:一點小病痛,就每天往醫院跑 04:看了醫生,拿了藥,卻自行改藥量 05:常常唉嘆老了沒有,想結束生命 06:明明有糖尿病,卻完全不忌口 07:腎不好,卻又迷信偏方 08:反應很不靈敏,卻堅持騎車、開車 09:烹調時,又鹹(否則沒味道)又油膩(說這樣比較香) 10:聽力不好,卻不願意裝助聽器 11:冰箱裡的過期食物,認為「冰著就不會壞」,繼續吃 12:面對醫生,無法講清楚症狀 13:生病的老人家沒有生存意志 14:對於太過堅強的老人家,如何發現他的異狀 以上摘自:好好照顧您/作者:詹鼎正

吞嚥障礙是老年照護中最常見的症狀

圖片
食物可提供熱量及各種營養素,以供應人體所以而、構成身體組成及維持身體各種功能正常運作。然而隨著台灣經濟發展,生活水準逐漸提高,民生物質不虞匱乏,「吃不飽」已演變「吃太多」,以致產生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疾病。 但仍有許多人卻因為「吃不下」而苦惱著!原因並非食物供應不足,而是年齡老化、牙口不好造成咀嚼及吞嚥的功能退化以致吞嚥障礙;使得控制咀嚼或吞嚥肌肉等構造無法正常運作,這種種因素導致同一種結果-食物攝取量少於身體的需要量。初期會體力衰退、體重減輕,若仍未做任何改善或營養補充;長久下來則會營養不良、免疫力下降,易造成吸入性肺炎、肺部疾病、骨折、肌少症及衰弱症。 吞嚥障礙是指進食時有食物不易咀嚼、吞嚥或容易嗆咳的情形,可能是因身體機能退化、口腔構造異常或某些心理的因素所造成。 若自己或家人常發生下列症狀,應至醫療院所進一步評估,即早治療及復健。 一、進食時有較多的口腔動作,每一口食物須分兩、三次才能吞下。 二、咀嚼時,食物會不自覺往外掉落。 三、平時有流口水情形。 四、吞嚥反射有困難,食物易進入鼻腔。 五、食物易殘留在口腔內的某一側或舌面上。 六、吃完食物後,發聲會有咕嚕聲。 七、進食中或進食後常常咳嗽嗆咳。 八、無法用吸管吸取食物(吸不起來或無法控制吸取量) 九、經常感染肺炎。 以上資料摘自:吃出軟食力/作者:徐于淑

AD-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~判斷能力是否有改變?

圖片
很多人不了解『AD-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』的用法,只是簡單的當作是考題,拿來篩檢對象,其實,『AD-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』正確用法,不是考你現在的狀況,而要是跟自己過去幾年比「是否有改變」。必須跟以前比有退步外、且「影響到日常生活」,才可以診斷是「失智症」。 「老化」與「失智症」最大差別之一,就是「持續性的記憶缺損」;老化的病人會抱怨記憶力差,但是專心想了之後,或過了一會兒回想還能夠想起來。而失智症的病人,通常再怎麼想都很難想得起來,且這種記憶缺失,是會「持續惡化」。所以透過 『AD-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』的檢測,即可讓更多病患在極早期就獲得治療與幫助。 就以AD8的第一題來說,是在問病人最近判斷能力是否有改變?可是「什麼叫做判斷力?」可能很難理解。 那如果換個角度問:「你覺得父親在處理事情,或做事情的能力有沒有改變?他現在,就目前生活裡,有沒有什麼是以前做對的,而現在做錯、或做得不適當的?」 這時家屬就會知道該如何回答:「父親現在很奇怪,以前家裡的水電壞掉時,會叫做水電的大伯或我去修理,現在不是了,現在是叫我妹說去把水龍頭修一修,所以這是不是判斷力出問題?」 又或者,「我媽明明買的是『莒光號』的車票,卻跑去搭『自強號』,還跟站務人員拗了很久。」身為病人兒子,想不通媽媽怎麼會變這樣? 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,若常出錯,便是判斷力發生問題。 如果有這種狀況發生,就應及早就醫,請專業醫生診斷是否有失智症! 以上資料節錄自:失智症事件簿:失智症AD8量表在檢測什麼/作者: 楊淵韓

入口即化的香滷雞腿~~讓銀髮族大口大口吃的老年食譜

圖片
入口即化的口感讓銀髮族也能大口大口地吃,是這道菜受歡迎的理由之一。 一起燉煮的薑片更是極品,連不愛生薑片的媽媽也很喜歡這道菜。 【食材】約4人份 棒雞腿:8隻 胡蘿蔔:1根 薑:1小塊 大蒜:1小塊(依喜好) 【調味料】 米酒、醬油:各3大匙 砂糖:2大匙 (160大卡、鹽2.1公克) 【作法】 ① 將胡蘿蔔直切成2~4等分,再切成3~4公分長的條狀。 ② 薑切片,大蒜剝皮後搗碎。 ③ 在直徑約20公分的鍋子裡煮沸熱水,放入棒雞腿。煮約2~3分鐘後將熱水倒掉,再加水至能蓋過食材的程度。 ④ 加入②和調味料煮滾,蓋上鍋蓋調成較弱的中火再煮約15分鐘。 ⑤ 加入胡蘿蔔,煮約7~8分鐘後熄火,靜置燜至入味。 * 一人份為③的棒雞腿2隻、胡蘿蔔1/8根,並加上適量的薑片 以上摘自:「 做給銀髮族在家吃的特製便當」

10個老年人的反常症狀,你有幾個?

圖片
老是一種必然,這種不經意間的變化,你,或者我,或者他,該來的總是要來的,因為上帝不會讓你一輩子永保青春。 老年人的生理特點使其日常表現與其他人群很不一樣,表現為許多反常症狀。這都是由於其身體條件衰弱而導致的。老年人應對自己的這些反常表現有所了解,從而制訂出相應的養生原則。老年人有哪些反常表現呢?早在宋代,朱新中就在《鄞州誌》中指出,老人有「十反」必須注意: 一、不記近事偏記遠事 二、不能近視而遠視反轉清 三、哭無淚而笑反有淚 四、夜多不睡而日中每耽睡 五、不肯久坐而好久行 六、不愛食軟而喜嚼硬 七、暖不出,寒即出 八、少飲酒,多飲茶 九、兒子不惜而惜孫子 十、大事不問而絮碎事。 針對老年人的「十反」,老年人可自行設計自己的日常保健措施。例如對近事多作筆記,看近物時戴老花眼鏡,白天注意多保暖著衣,外出注意攜帶方便椅凳,食物儘量外脆內軟等。另外,還可以加強身體的鍛鍊以推遲「十反」的到來。 隨著我們親人的年齡,自然會發生一些變化。但是,定期健忘是一回事,持續的認知或記憶喪失是另一回事,而且可能很嚴重。極端焦慮或長期抑鬱症也是如此,家中有長老者應留意以下警告信號,這些信號可能表示對心理健康的擔憂: #精神疾病的10種症狀 1.外觀或衣服的變化,或房屋或院子的維護問題。 2.混亂,迷失方向,注意力不集中或決策問題。 3.食慾降低或增加,體重變化。 4.沮喪的情緒持續超過兩個星期。 5.一文不值,內心無助的感覺;甚至有自殺的念頭。 6.內心存在感丟失,尤其是近期或短期內存問題。 7.無法通過其他方式解釋的身體問題:疼痛,便秘等。 8.社會退縮;對過去令人愉快的事物失去興趣。 9.處理財務或處理數字時遇到麻煩。 10.無法解釋的疲勞,能量損失或睡眠改變。 老年精神衛生基金會敦促,如果您所愛的人遇到上述任何症狀,請立即尋求幫助。重要是不要袖手旁觀,活到老,也許不難,但活得明白,活得清醒而又理智,而不是越活越糊塗,越活越顛狂,那就不容易了。其實老年人要的不多,老年人怕冷清、怕冷落、怕看冷臉,所以最喜歡兒孫滿堂,常繞身邊,有事沒事就要找一些小問題,請教老人家,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重要的。 他們要的真的不多,就只要的是關懷、關心,哪怕只是輕輕握著他的手,也都是最好的溫暖。

【寵物生活】毛小孩抓咬,小傷也別大意

圖片
毛小孩是許多人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,「汪星人」、「喵星人」的萌態總能融化人心,但牠們偶爾也有攻擊性。和毛小孩玩耍時,不慎被咬一口怎麼辦?醫師表示不用打狂犬病疫苗、但建議打破傷風疫苗或領取預防性抗生素,以免感染。 另外,貓奴們別小看貓拳威力,就算是衛生條件較好的家貓也會傳染貓抓病,嚴重恐引發全性感染。 ● 逾2周沒好或發燒 速就醫 不論是被貓狗抓傷或咬傷,北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強調,最重要的清潔傷口,盡快以無菌生理食鹽水灌洗傷口,最好再用消毒用品進行殺菌。 三總感染科主任葉國明也提醒,清潔消毒後,如傷口超過一、兩周未痊癒,或有發燒症狀,應盡快到醫院檢查,主動告知有被動物抓咬傷史,由醫師判斷是否需進一步治療。 提到被貓狗咬,民眾腦海中第一個念頭是快打狂犬病疫苗,但李垣樟表示,目前台灣的犬貓多有接種狂犬疫苗,所以被家犬貓咬傷,依據健保規定本來就不予施打;但他也坦言,過去就算民眾因為被流浪犬貓咬傷而就醫,其實也很少會幫民眾打狂犬疫疫苗。 ● 傷口紅色丘診 恐「貓抓病」 李垣樟提醒,被貓犬咬傷最要擔心的是細菌感染,由於貓犬口部細菌無數,如巴斯德桿菌等,尤其貓咪咬人通常都咬很深,傷口看似很小,但可能已經傷及肌肉深處,細菌容易跟著傷口入侵體內,如糖尿病患、接受化療等免疫力較差的人,會預防性給予抗生素或施打破傷風疫苗。 除了挨毛小孩咬,被貓拳、狗拳攻擊也是常有的事,其中應多留意的是「貓抓病」,韓瑟勒巴通氏菌會經由跳蚤叮咬侵入貓咪身體,當細菌藏匿在貓咪的指甲下方,只要貓身上有這隻細菌,貓抓傷飼主時,就會感染。 貓抓病目前無人傳人個案,帶病原體的貓也不發病。葉國明表示,貓抓病的患者多會出現倦怠、發燒及傷口形成紅色丘𤩣症狀,甚至細菌會隨著手指傷口一路入侵至腋下淋巴,造成局部性淋巴腺病變疾病。 所幸多數免疫功能正常,病人在2~3個月內,不給藥也能恢復。 ● 清潔、滴藥 除蚤降風險 貓抓病感染情形較嚴重者臨床案例不多,葉國明說,一年可能少於5個,目前也有抗生素可有效治療,所以幾乎沒有死亡個案,但民眾若無視症狀,未及時治療,貓抓病也可能引起全身性感染,如心內膜炎、腦膜炎等致命疾病。 葉國明提醒,民眾不要在貓咪發情期過度接近,也不要逗弄路上野貓,另外,平時要保持居家整潔,及固定時間滴除蚤的藥劑,常常打掃、吸塵地毯、清洗床單床罩,減少跳蚤附著,避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