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【老人護理】銀髮族向便祕說NO

便秘的定義為超過3天沒有解大便,或只能解出堅硬顆粒狀的糞便,及感到排便困難(例如要很用力解便、想解大便時卻解不出),嚴重時大便變成糞石而堵在直腸和肛門處,甚至於造成滲便而被誤以為腹瀉,若再投與止瀉劑則會造成惡性循環。
銀髮族為什麼便秘?
1. 大腸蠕動功能較慢:與年輕人相較,老年人大腸蠕動功能較慢、腸道運送時間延長,加上直腸肛門排便信號的神經感覺變鈍、收縮力減少而影響排便的動作。雖然研究已證實年齡與便秘並無直接關係,但是老化仍會有所影響,如牙齒不好而改吃較軟的食物,卻也使得纖維質的攝取減少;又如老化帶來疾病使得走動或活動力降低;又如因病使用多種藥物而增加便秘發生機率。
2. 疾病影響:如巴金森氏症與糖尿病,常因神經性病變使得腸道運送時間延長而發生便秘。
3. 藥物副作用:某些感冒藥或止痛藥會抑制腸蠕動,還有制酸劑、鈣片、肌肉放鬆劑、鐵劑、部分利尿劑與降血壓藥物也都可能造成便秘。還有,濫用灌腸劑容易造成直腸肛門反應變差影響排便。
4. 情緒低落:會引起便秘。研究發現老人家進餐次數少、熱量不足、蛋白質攝入過多、及情緒(如焦慮、憂鬱)與便秘有明顯相關。老人家因孤單、行動不便、憂鬱或經濟等等原因而減少食量,也因而減少腸子蠕動的機會,大便量也就減少。
5. 腸道病變:如痣瘡、腫瘤、憩室與 腫瘤 ,不 過較為少見。
◆如何改善排便?
1. 多吃纖維質:對六十五歲左右而身體狀況良好的年輕老人言之,纖維質可以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,因此每天需至少攝取蔬菜類3碟(1碟100公克),加上約棒球大的水果2個(儘量避免只喝果汁)。再者,三餐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(如糙米、燕麥與乾豆類),重要的是,攝食較多纖維質時需搭配足夠的飲水。
例外的是,纖維質對衰弱的老人家效果不明顯。有不少老年人雖每天攝取足夠量的纖維質,但不僅便秘沒有改善,甚至於積留多量糞便。故還需要配合其他方法,如黑棗汁具有輕瀉效果,但在不確定對黑棗汁反應強度之前,從每天喝30cc(未稀釋)開始,以免腹瀉。
2. 多喝水:老人家常因口渴的感覺退化,使得飲水量不足。對沒有心臟或腎臟病禁忌的老人,每天需飲水 份 1500至 2000cc(包括飲料、喝湯與開水)。但在夏天、或服用利尿劑者,飲水量要更多。另外,酸乳酪與優酪乳含有乳酸菌,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。但也有研究指出在衰弱的老人家,飲水量與排便的相關性較為薄弱。
3. 勤做運動:在飯後2小時內多到戶外走走。衰弱或長期在床的老者,應協助其每日坐起來二至三次,每次至少30分。
4. 進行排便訓練:養成定時排便習慣,如早餐後約15至20分或挑出固定不趕時間的時段,到舒適的如廁環境練習與建立排便習慣。蹲坐馬桶時需將注意力放在肛門口,不要閱讀書報,若五分鐘沒有成功就先結束;一有便意就應設法如廁不拖延,以免感覺遲鈍。可在用餐後30分鐘做腹部按摩,手掌心平放腹部微微施壓,繞著肚臍四周以順時鐘方向按摩約10分鐘以促進腸道蠕動。初開始訓練排便可配合灌腸、使用排便塞劑或戴手套以手指頭在肛門內做環狀刺激。進行排便需要耐心,因為根據經驗約需7至10天後才會出現效果。需提醒的是:提供舒適與隱密的排便環境對衰弱者是十分需要的,尤其是住在安養或養護機構的老人。5. 藥物:只有在所有措施都無效時才考慮軟便劑或輕瀉劑,但須經由醫師指示。且應與醫生討論便秘情形,以便調整藥物種類與劑量。
資料引用:富麗佳人網站